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翻译】
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儒家重视个人修养,但并不苛求,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性化,也体现了其原则性与权变性相结合的特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味地要求自己或者苛求别人达到完美,不仅不现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以什么为参照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子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行的标准,那就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强调要看大原则,只要大原则上没什么出格的地方,基本上这个人就应该得到肯定。不管干什么事,都要分清主次,要有大局观念,这不是说细节不重要,毕竟多数小节对大德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大德一旦出问题,整个道德体系可能就站不住脚了。当然,如果在注重大德的情况下,把小节也照顾到,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无法兼顾大德与小节,那只好选择不拘小节,维护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