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身背布袋、行化江浙
弥勒在兜率天内院,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相传我国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布袋和尚,法名契此,号长汀子(他是奉化县城北长汀村农民张重天的养子)。他在岳林禅寺出家后,曾于海边的天华寺常住。由于宿具灵根,契此很快豁然领会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并在江浙、福建一带云游多年,直到光化年间(900年前后)才重返明州。
契此和尚形体肥胖,宽心大肚,语默无常,举止癫狂,时常以禅杖荷一只布袋出入街市。他所有的用具尽数存放布袋之内,所乞讨到食物也塞入其中。有时他把布袋里东西倒在地上,一一个展示给人们看,并询问:是什么?他的那只布袋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十分神奇,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居无定所,随地坐卧,但居雪水中而衣不湿,处暑寒而无炎凉;只要他身穿蓑衣在街道上疾走,片刻之后就会下雨;而他脚踏木屐在大桥上倒立,天气则会由阴变晴;他无意之中示人祸福,无不应验……他身边经常围绕着十六个小儿,与他在街头追逐嬉戏。人们却不知这些孩子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布袋和尚貌似疯癫,但他的话语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他的举止看似荒唐,却更像禅者的作略,举手投足都在演示禅机。
临终说偈 表明真身
后梁贞明三年(917)三月三日,布袋和尚跏趺端坐在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大青石上,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顺化。直到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更神奇的是,在他死后,人们还经常在其他地方,例如杭州、越州(今绍兴)、天台山等地,看到他杖头挑着布袋,招摇过市……
于是,人们争相描摹他的形象供奉。而他游化过的广大江浙地区,首先以他那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造像,取代了原来璎珞庄严的弥勒佛像,进入了各个寺院的天王殿。布袋和尚形象的弥勒菩萨不同于寺院里供奉的其他总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诸佛菩萨让人肃然,而以宽容、亲善、诙谐、愉悦的形象,给人以安然平等的感觉,这也恰好符合弥勒菩萨的大慈精神——为众生带来欢乐。
因为布袋和尚是正月初一的生日,后人就把正月初一作为弥勒菩萨的生日,这就是正月初一弥勒菩萨法会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