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经由日积月累的、反复出现的想法、语言、动作所养成的一种条件反射。每当遇到相似的情景,便会无意识地“自动应答”。这些“自动应答”隐秘而短暂,看似无关紧要,但若加以时间的积累,必将逐渐成为影响我们的巨大力量。因此,诸佛菩萨,及高僧大德常劝勉我们要善用这股力量,通过维持、发展好的习惯,改正、减少不好的习惯,将这股力量导向利益我们与他人的方向。
习惯的好与坏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开始。所谓习惯的好坏,圣严法师曾总结“从观念、心理、口头到肢体动作,都能考虑到自我的品格以及他人的利益,至少不让他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好习惯......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不检点,吃无吃相、站无站相、坐无坐相,行无行相、卧无卧相;与人相处时粗言恶语,以暴戾之气对待周遭的人,不爱护公共环境的事物;跟同事相处则妒忌排挤、争功诿过、怀疑怨恨;
或是处理事情毛毛躁躁,不细心、不踏实,没有自我反省评估的能力,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自我检点,一昧地任性放肆,自害害人,便都是坏习惯。”
习惯的改善
认识到习惯的好坏,便需要着手行动。此处可参考弘一法师的经验,先将需要改正的习惯列出一条至四条,而不必全部罗列,然后每日对照,如果这几条都改过来了,之后再逐渐增加新的内容。如果一下子将坏习惯尽数罗列,短时间内又不可能全部改正,注意力分散下,难免顾此失彼,影响信心。在发现自己的坏习惯后,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改善。毕竟习惯是长年累月所形成,具有巨大的惯性,而要想“刹车”,甚至“转向”,便非一日之功,需要有恒心时时检点、日日改善。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以辅助。比如有人说自己心直口快,话说出口后才发现会造成冲突;如果有这种情形,可以先进行“暂停”的练习,即在每次说话前,先默念一句佛号,或是先深呼吸,让思维暂时从当下的环境中脱离开。如果一时没停下,那么在说完后立即对人致歉、对己惭。
弘一法师是如何改习惯的
弘一法师曾列出7条已改善的习惯,并附上2条正在改善的习惯,下略作摘录以作借鉴:
■食不言
“现时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制,故改正甚易。”
出家人在寺院用斋饭都要依照戒律止语,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这样。吃饭时不说话,不仅是出于礼貌、卫生、安全,还能够专心地感受饭菜的滋味,同时更能避免话不对机所致的矛盾冲突。
■不非时食
“ 初讲律时,即由大众自己发心,同持此戒。后来学者亦尔。遂成定例。”
佛教的“过午不食”源自于佛陀不扰他人的悲心,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少吃零食、不吃宵夜也是相当重要的健康习惯。
■不闲谈
“出家人每喜聚众闲谈,虚丧光阴,废弛道业,可悲可痛!今诸道侣,已能渐除此习。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不论对于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闲谈不仅徒耗时间,还易惹是非,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不阅报
“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于杀盗淫妄等事,记载最详。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亦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学律诸道侣,近已自己发心不阅报纸。”
彼时的教育学家们已看到了负面新闻的危害,如今我们比当时更容易遇到这些负面消息,也更容易给贪嗔痴烦恼滋生壮大的机会,如是长期熏染,必会造成影响。现代人虽然做不到不看新闻,但应该减少对社会八卦新闻的关注。
■食碗所剩饭粒
“印光法师最不喜此事。若见剩饭粒者、即当面痛诃斥之。所谓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但若烂粥烂面留滞碗上、不易除去者,则非此限。”为了避免剩下饭粒,印光法师还会在饭菜吃完后,在碗中注入开水并饮下,这一惜福的习惯深深影响了弘一法师。
■坐时注意威仪
“ 垂足坐时、双腿平列。不宜左右互相翘架,更不宜耸立或直伸。余于在家时、已改此习惯。且现代出家人普通之威仪,亦不许如此。想此习惯不难改正也。”
坐下后,有人会不自觉的二郎腿、分叉腿、抖腿、耸肩、含胸,这些姿势并不健康,有时也不礼貌,且此时的心念容易处在散漫状态下,如有此种情形也需要注意改善。
习惯的改善
以上这些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习惯但正如经中所说,“恶习结业,善习结果”,这些小习惯都有着巨大的力量,而这一力量能否让我们越来越好,便取决于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