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是此生与我们羁绊最深的人,他们不辞辛劳生产、哺育、抚养,时时刻刻牵挂、惦记、思念,尽己所能慈爱、照顾、教导,才令我们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得以平顺、安稳地长大。因此,这份深恩厚德值得永远感念、报答。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报父母恩呢?
用心陪伴、安顿身心
对父母的孝,包括现世的孝养照顾,以及百年后的慎终追远、超荐救拔。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至诚用心。这样一份用心,不但可以利益到父母,也能丰厚自身的福田和修行的资粮。“净业三福”中,便以“孝养父母”为首,可见其重要性。父母在世时,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不只局限在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和满足,更应注重亲身的陪伴和精神上的关怀,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首先,让父母放心。表现在行为上,照顾好自己,成熟、独立、有担当。父母此生最大的牵挂就是儿女。“母年一百岁,常念八十儿”,为孩子操心,早已刻进他们的骨髓里,成为本能。只要儿女过得好,他们的心也就安了大半。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当父母看到我们能够独当一面,自然会减少担忧,慢慢也愿意依靠我们,接受我们的照顾。
其次,尊重父母。表现在行为上,理解随顺、接纳包容。
很多父母退休后,与社会的接触面变窄,认知以及一些习惯还停留在早些时候。作为子女当尊重父母的观念、习惯,即使想引导父母“与潮流接轨”,也应建立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不可傲慢、不耐烦,甚至带着轻蔑、指责的态度,单向输出自己的观点。更何况,当下的新潮流未必都是健康、正向的,多听听“老人言”,也是在发现自己的盲区、增加自身的智慧和包容度。
第三,为父母安顿身心。
表现在行为上,与父母多些深度的交流、聊天,排解他们在生活,甚至生死上的隐忧。当你在拼事业、追梦想的时候,请别忘记今生能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多了。生、老、病、死是每个生命绕不过的“必修课”。父母现在正经历的阶段,不久的将来我们自己也要面对。若能尽早正确认识生命真相,学习坦然面对生死的智慧,不仅可以更有力地帮助、引导父母安顿身心,不留遗憾;同时,也是难得的生命教育,在生死面前,才更容易看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从而智慧取舍。
慎终追远、超荐救拔
儒家讲究慎终追远、缅怀纪念,而佛教立足于无限的生命观,不仅不能忘记,更主张“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释迦牟尼佛自身就为世人做了极好的榜样,成道后上升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父亲净饭王晚年和弥留之际,陪伴身侧、善巧引导令他平静离世,往生后亲自抬棺送葬。弟子目犍连尊者,因无力救拔在饿鬼道受苦的母亲痛苦流涕时,佛陀慈悲开示《佛说盂兰盆经》,于七月十五设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令过去父母得离恶道,同时也令现世父母健康长寿,死后生天。因此,无论父母在与不在,我们都可以承佛威力,超越时空和生死的阻隔,不断利益他们,直到究竟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