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4年,二月初四夜,负责护理病患的僧人甫一法师走入寮房,便发现一对身长一丈(约30厘米)的小人手捧一朵光净白莲来到患病的法师身前道贺:“师从无始以来所有损恼有情、诸有恶业,因今小病并得消除,应生欣庆。“
病榻上的老和尚听后合掌良久,随后右胁而卧、不饮不食至二月初五夜半,当听见弟子们问“和尚决定得生都率内院否?”大师笃定自信地答道“得生”,不久喘息渐微,安然离世。
这位“肯定往生都率内院”的老和尚便是我们熟悉的玄奘大师。
2023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五,值此玄奘法师圆寂日,让我们再次顶礼这位传奇僧人!
玄奘大师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开始求法。玄奘法师自长安出发后,先后过一百一十国,越五万里,历17载,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法师带着657部佛经梵文原典以及数百件经像舍利等物终归故土。
从朱雀街到弘福寺的路上,想要瞻礼的官僚百姓排起了数十里长龙,为了预防踩踏,京师治安衙司规定大众可烧香散花,但不得随意移动。
虽然观礼的人群不能走动,但当大师一路行来,烟云赞响,处处连合。队伍的上空是一朵宛若华盖的五色祥云,纷纷郁郁,周圆数里,直抵弘福寺方消。
随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法师在长安集结了深谙大小乘经论、缀文、字学、证梵语梵文等数十位大德开始了传奇的经书“汉化”工程。
译经时,先由玄奘法师口译,由笔受记录,再由会梵文的沙门一审,然后交由证义沙门二审,看是否符合佛经原义,再请缀文将文字润色,最后交书手抄写。
法师每日三更睡,五更起。纵观十九年的译经生涯,法师与诸位大德总计译出经论75部1335卷。他所译的《心经》《金刚经》,至今仍于佛子间广为流通。
法师译成百卷《瑜伽师地论》后为太宗划分重点,逐一说明。太宗听后深爱此论,复详阅览,赞到:“朕观佛经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于是下令,将此经书抄为九部,发布九州,辗转流通。趁此良机,法师再请太宗为佛经作序,若是有了帝王的“背书”,那么在助益弘法之外,更能使译得的经书免于散失。唐太宗当即允诺,少顷而成,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敕贯众经之首。也正是太宗所作的这一篇序在唐武宗灭法时期令大德们的心血得以保存。当唐武宗见到经书首页先人所作的序言,为显尊重,这才未损经文。
664年,正月初八的晚上,一座端严高大的浮屠宝塔在梦中崩塌,惊醒的弟子在次日向玄奘法师征询寓意。法师宽慰弟子不必焦虑,这是自己将要灭谢的征兆。在当晚跨越一条小河沟时,法师不慎跌倒,此后气候渐微。至二月初五夜半,面对弟子的询问,法师一声笃定的“得生”后安然示寂。
玄奘法师发愿往生的“兜率内院”是弥勒菩萨讲法的地方。当弥勒菩萨在娑婆世界下生成佛时,兜率内院的众生也将随他下生人间辅助教化。而之所以愿去此处,想必也是因为法师始终不忘先贤们西行求法、导利众生的大愿。
夜星霄月,继西日之明;三江九河,助东溟之大。万物相继相续,佛法的传承亦复如是。
自佛陀潜辉之后,阿难结集已来,岁越千年,时逾百代,先贤大德先后西去,如来的家业又有谁来荷担?
我辈佛弟子唯有精进,精进!